多重人格障碍的原因是什么?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性心理认同障碍,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,即一个个体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特的人格,且每种人格在特定时间内占主导地位。
一般来说,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,内陆意识层中只有一个身份,这就是主体人格。此时,一切情绪、思想、言行都以主体人格的方式活跃着,没有表现出任何另一种身份的痕迹。不规律的一段时间,通常在受到精神的刺激后,它会突然转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,所有的情绪、思想、言行都按照后续的人格行事。此时的个体完全忘记了自己过去的身份,仿佛在心理上改变了另一个人。从一种性格到另一种性格的转变通常是突然发生的。当后继人格开始“统治”时,原来的主体人格就失去了意识,忘记了已经发生的事情。
多重人格障碍的原因是什么?
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,多重人格的本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,一些行为和经验被分开保存,它们之间没有交流。后续人格通常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,但将其视为客体(“他”、“她”或“它”),而将自己视为主体(“我”)。当分离不全面时,主体人格可能意识到另一个人格。但是,当全面进行分离时,主体人格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份,被后继人格所取代。正如心理学家p.Felden所说,在这种情况下,“主体的经验类似于技术,由此产生的‘思想’被体验到,就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‘知觉’。接班人人格和主体人格在情感、态度、感知和行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,有时甚至是尖锐对立的。如果主体的个性是积极的、友好的、顺应社会的、有规则可循的,那么继承者的个性可能是消极的、好斗的、反社会的、无组织的。
因此,孩子处于矛盾或冲突中:一方面,他们为了逃避惩罚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;另一方面,被压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,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表现出来。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只能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来对抗孤独,也就是把自己的某些部分体验为对象(“他”、“她”或“它”)。后来那些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无法接受的行为,或者是频繁受罚的冲动,可能会被分离出来,压制成想象中的游戏伙伴:我是好人,他是敲门砖。这里的“我”是主体人格,“他”是另一种人格或继承者人格。此时主体人格仍意识到另一个人格的存在,并以自身为主体,另一个人格为客体(即想象中的游戏伙伴)。
然而,当挫折持续时,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时,这就导致愤怒或不满越来越被压抑到分离的人格部分。为了保留这些被压抑的东西,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之间的“隔墙”就会加厚,变得不可渗透。慢慢地,主体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尤其是在青春期,外界环境对个人的要求可能会变得更大。对于个人来说,这些外在要求所带来的挫败感和不满足感不能再多了。所以在“隔墙”的另一边,被压抑的东西会越来越多,被占据的“空间”也会越来越大,从而弱化主体人格。
因为隐蔽的、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,它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,成为后继人格。这种接管的特点是性格变化剧烈交替,本质上是周期性的。当后继人格在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,其攻击和仇恨,以及主体人格的其他不可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尤为明显。最极端的表现是:如果这种接班人人格指向他人,就会导致谋杀;如果指向主体人格,会导致自残或自杀。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表现出这种三性行为。
温馨提醒:当人们发现多重人格障碍时,应积极治疗。同时,周围的人一定不要歧视他们,也不要轻视他们,更不要对他们咄咄逼人。